該不該收玩具?

其實架設這個部落格已經超過一年,遲遲沒有動手,今年打算好好的紀錄一下,這些育兒的過程。透過留給自己一點記錄,也鍛鍊自己的輸出能力。

今天一個媽媽問我,我跟他聊天的時候提過,很多媽媽要求小孩要收玩具但是我不會,他詢問我是不是因為孩子的年紀還沒有辦法整理跟上收納,這個問題在我腦中晃了一下,其實牽扯的思考層面很廣,而不是使用一句話就可以交待完畢,先從孩子的爸爸說起,孩子的爸爸是一個很會潑冷水的傳統型爸爸啊!孩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姐姐,姐姐已經大學畢業出社會了,但總是在回到家的時候,被爸爸嫌棄的數落這麼大了!怎麼也不會收拾整理!胎勾鬼之類的,就是用比較負面的語言在數落姐姐,那個時候我的孩子還很小,大概兩三歲,但這些話就在在我的腦海裡面轉!我心裡想的就是你曾經教過她怎麼整理嗎!?為什麼你沒有教過她怎麼整理,卻一直罵他,這個邏輯在我心裡是過不去的,後來有一次曾經聽麗芳分享,麗芳說她絕對不會叫小孩去做,沒有教過她的事。這兩個完全是一樣的事情,我自己小時候,我的媽媽沒有教過我怎麼整理,她自己本身也是一個完全不會整理環境的人噢!我的媽媽她是一個捨不得我做的媽媽,所以我沒有從媽媽這個獲得任何整理的能力,後來曾經度過一段魚干女的生活,那一直到認識了孩子的爸爸,我的婆婆是有潔癖的家庭,家裡一塵不染,那我也看到了動手收拾的力量,跟我自己的原生家庭比起來簡直是天秤的兩端,那要怎麼在天秤的兩端中間取得一個平衡,這是一個蠻大的挑戰。在這個家庭裡我學到動手的力量,開始尋找方法,閱讀宮藤麻理惠關於整理收納的書籍,開始愛上自己動手整理東西,這過程幫助了我,產生很大的思考前進,簡單說就是很多獨立的個體,在不同的價值觀下,彼此的衝擊與磨合。我的生長經驗跟別人不會一樣,所以我看到麻理惠分享了她的整理收納過程,然後思考了我的人生經驗(我的、媽媽的、婆婆的、姊姊的、孩子爸爸的甚至麗芳的),而整理收納觀點是如何透過生長過程產生再加上眾人給予我的智慧,最終產生了我自己對於收那整理的一套理論。

她還不懂得整理,所以我就先整理給他看,

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幾乎是不會要求他自己收玩具,我會做的幾乎都是收納整理給他看,邊收納會邊敘述我為什麼要這麼收拾,又能獲得甚麼好處,我自己是從一個完全不會收納整理的人,經過很多很多年才悟得的道理,也衝著這一點,我不要我的孩子以後是被逼迫整理的婆婆,也不想要她是完全不會整理的外婆,除了天秤的兩端,她可以是她自己。

 

 

談外婆的心境

這整個過程就是外婆一直將”整理物品”與”負面”錯誤連結,覺得浪費時間,不如把時間拿去做別的事情,所以親子之間的關係是緊密又親暱的。

談婆婆的心境

而婆婆是將環境整潔與人生成功、人格結合,產生正向的連結,但相對之下也忽視親子間的情感層面,因為地板一天要拖四次沒有時間與孩子相處,也因為環境不整潔會碎念或是責罵。

一但我把環境整潔變成一種心理愉悅,就能享受在這件事情的當下,這是我整個對於收納環境整潔的思維轉變,那我怎麼可能讓孩子在「一種標準下」去做環境整潔呢?我讓他可以擁有亂的時刻,我也帶領著她看,我怎麼把太忙碌時的一團混亂,整理恢復回到軌道上,我想透過示範讓孩子看過整理乾淨是怎麼回事,讓她在腦海裏面有這樣的經驗值,再來就是觀察,依照她可以整理的程度去慢慢加強,而不是完全不進步,而是一步一步的往前,我曾經讓她試著折衣服,就發現褲子她可以折好、內褲可以折好,但是對於衣服他沒有辦法折出一個明顯的四方體邊際,很明顯他對於這件事是還沒有能力的,我會透過觀察,慢慢的增加她的部分能力,也允許他在他的人生裡嘗試混亂,最後會透過聊天去引導他思考,他想要的人生是怎麼樣,她會做出甚麼樣的選擇。

剛好看到一篇文章分享,文章在講的是「偽自律性」,雖然文章裡說的是課業方面但對於孩子的環境整潔也是一樣的意思啊!由外而內我更希望孩子是由內而外,藉由他的人生經驗,歸納出他想要的生活,一昧要求要求他把玩具收好,反而造成了母子之間的立場對立,我更傾向於我主動收拾,過程裡帶領著她收拾,甚至告訴他我為什麼這樣收,如果不收好會有什麼後果,我讓語言在他腦袋裡面建立出一個概念,也允許他暫時無法達到成人的標準,她只需要一步一步進步。我永遠認為”親情之間的相互信任”大於”階段性的環境整潔”,也大於”由媽媽教孩子本身建立的環境秩序感”,親子間的負面言語會破壞整個親子間的互動,我們會在互信之下建立出我們的協商,我也樂於做出一個自己先動手做的示範,這次收拾玩具的概念其實就是人生的一整個思考反省出來的結論。

不要忘記孩子或者自己動手收拾完後,賦予一個正面的語言,譬如說這個廁所洗乾淨,看起來好舒服啊!這個氣味真的好清新啊!眼睛看過去真的好舒暢呀!讓整理環境在她的認知裡面產生一個正向連結,期待有一天他能夠從這些過程裡面總結出他自己的整理收納觀,而不用是在我的期待下達到成人的標準。


延伸閱讀